年代
1800s 法國 茄紫色蒼穹鑽戒
這只法國1800年代的蒼穹戒(bague au firmament)以18k金打造,使用深沉而罕見的茄紫色玻璃,鑲嵌老式切割鑽石。
蒼穹戒為受到法國瑪麗安東尼皇后的戒指所啟發的設計,以菱格紋模仿空中排列的星辰、將星空濃縮在這一件小小的戒指當中,象徵配戴者能將天際星辰一手縱攬,擁有權勢與身份地位。
多數的蒼穹飾品都是以午夜藍玻璃為底,少數會使用墨綠色,這只戒指的底層則是最為稀少的用色,由法文中 aubergine「茄子」來形容的濃郁茄紫色蒼穹。
紫色玻璃之所以罕見,不僅因為數量少,更在於製作難度。在18世紀末,茄紫色玻璃多以二氧化錳或膠態金(又稱 卡西烏斯紫,Purple of Cassius)調色。這種顏料早在17世紀德國就已出現,是當時美術界知名的紫紅色釉料。到了19世紀中期,英國物理學家 Michael Faraday 證實,這種顏色其實主要由極細微的黃金顆粒與氧化錫化合物構成。
製作這種紫色玻璃並不只是技術挑戰,更伴隨著高風險與高成本。Purple of Cassius 需要用到能溶解黃金的王水——強腐蝕性的混合酸,會釋放有毒氣體;在沒有現代通風設備的18、19世紀,操作環境極具危險。加上必須精準控制化學反應,將金離子還原成奈米級金顆粒並均勻分散於氧化錫中,任何細微失誤都可能導致顏色失敗。這些昂貴的原料和不容失誤的工序,使茄紫色蒼穹戒只能出自少數頂尖工坊之手。
當然,並非所有紫色都用黃金製造。但在近代化學與工業文明尚未成熟之前,色料幾乎只能依賴天然來源——例如從海螺中提取的紫色,或由產量極低的植物染料製成。這些來源不僅成本高、產量少,定色性不佳還需繁複加工,讓紫色在東西方歷史中長期與權力與尊貴緊密相連。
在珠寶製作上,茄紫色玻璃的挑戰更在於燒製與襯箔的穩定性:溫度稍有偏差,就可能讓顏色從深紫轉為褐色或黯淡灰黑。蒼穹戒的玻璃背後常墊銀箔或其他金屬箔,以增強色澤與亮度;但紫色玻璃與箔層在高溫下的相互作用,更容易造成顏色偏移或失光。
相比之下,氧化鈷製作的藍色玻璃,在燒製與封箔後依然能保持穩定,因此藍色天空成為蒼穹戒中最常見的選擇;綠色(以銅或鐵化合物著色)雖少見,也比紫色更容易燒成理想色調。
紫色,是最稀有的天空——原料昂貴、風險極高,只會為極特殊的訂製作品而生。它不只是珠寶工藝的挑戰,更承載了紫色在文化與歷史中的獨特地位與浪漫。
作品為良好古董品況,顯示出正常氧化與配戴痕跡,玻璃形狀完整,表面無明顯破損。由於物況的判斷具有主觀性,請點擊並放大我們的照片,仔細檢視更多品況細節作為參考依據。